︱2020.05.22
︱點閱數:1238

慢性心衰竭未治療 死亡率更勝癌症

慢性心衰竭未治療 死亡率更勝癌症
(優活健康網新聞部/綜合報導)

一名患者還沒進診間,就聽她喘了一口大氣,在家人攙扶下坐下來,又喘了口大氣。她女兒說:「蔡醫師,我媽媽長期有高血壓的問題,前陣子覺得很累、常喘不過氣,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慢性心臟衰竭,現在除了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的藥物外,還要配合限水限鹽,不過還是很容易喘,所以想藉中醫調養改善身體。」

 

最主要症狀為「累、腫、喘」
根據統計,台灣每年大約有2萬2000人因嚴重心臟衰竭住院,如果沒有好好治療,三個月內大約有3成的人會再次住院,一年的死亡率大約是3成,五年的死亡率則是接近5成,比癌症還要高。

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,心臟衰竭,是指心臟因為結構上或功能上的異常,造成心臟輸出血量不足,無法供應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。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倦、虛弱、手腳冰冷、尿量減少、頭暈昏厥等,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、呼吸困難、端坐呼吸、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、異常咳喘、下肢水腫、腹水、黃疸、右上腹疼痛(肝鬱血腫大)等症狀,其中最主要的症狀就是「累、腫、喘」。

中壯輩病患增加 多為酗酒或感染引發
除了年齡大之外,其他像是冠狀動脈心臟病、高血壓、心肌症、瓣膜性心臟病、貧血、甲狀腺功能異常、糖尿病、感染症、心律不整、肺栓塞、過勞、肥胖、情緒激動、懷孕等。近幾年來,心臟衰竭的診斷年齡有下降趨勢,越來越多30歲到40歲壯年人,因為病毒感染之後轉變成病毒性心肌炎,或是因為喝酒,引起心肌病變而造成心臟衰竭,這都是要大家多留意的!

慢性心臟衰竭,是屬於中醫「心水」、「心痺」、「心脹」、「心衰」等範疇。在古籍《內經‧素問‧痺論》中提到「脈痺不已,復感於邪、內舍於心……心痺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。」是最早的描述。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可溯源於心之諸病,不外稟賦薄弱,外邪裘心,或勞傷六極,心用過度,日久不復,心體受損,心用耗竭不支,使氣血津液運行不利,奉養無權。是以氣虛為心衰最根本病因,而且還可進一步進展為陽虛、陽脫,以及氣陰兩虛、氣虛血瘀、陽虛水泛為基本病機,涉及心肺脾腎四臟,各證型之間相互關聯和相互轉化。

中醫治標治本兼顧 恢復心臟功能
治療上,中醫以驗證論治為主,雖然心臟衰竭的重要治則是「益氣活血,溫陽利水」,但是也要配合其他體質的偏失來調理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治標調其營血、祛邪為務,治本益氣溫陽,就可以讓心臟的功能逐漸恢復,其他再配合飲食及作息調理,效果會更好。

蔡易昌醫師提醒,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腫、喘、累等情形,千萬不要掉以輕心,有可能是心臟出問題了,建議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。 

(文章授權提供/杏儒中醫診所)


 文章來源轉載至~優活健康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