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4.10.09
︱點閱數:686

令人提心吊膽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

令人提心吊膽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

吳先生有高血脂症、血壓些微偏高,長期都有持續用藥控制中,幾年前因為胸悶到大醫院檢查,發
現有冠狀動脈粥狀硬化,雖然有加上抗血栓藥物,症狀時好時壞。前年因為一次因為胸悶、喘不過氣、
胸痛、冒冷汗,做了心導管氣球擴張術、也放了支架。
沒想到,到了去年有發生類似的狀況,又做了心導管,也放上了另外的支架,心臟科醫師說「如果
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沒有改善的話,可能以後會很常出現類似的狀況,運氣好有救回來,運氣不好的話…」



吳先生積極配合心臟科的用藥、也開始運動及飲食控制,雖然抽血數字上都有持續改善,但是,症
狀上還是時好時壞。他在朋友介紹下來看診,吳先生說「蔡醫師!我不想再這樣提心吊膽了,想要加
上中醫調理,看能不能有所突破!」


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慢性症狀,患者的血管內壁會逐漸累積脂肪斑塊,導致血管內徑愈來愈狹窄。
生活中許多會造成血管內皮發炎的因素,例如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血壓、吸菸…等等,持續不斷地刺
激血管內皮,這些發炎及受損的地方,會吸引白血球和血小板聚集,之後會伴隨膽固醇、脂肪、血栓、
各類結締組織、鈣離子的堆積以及血管平滑肌增生,共同形成粥狀瘤斑塊,進一步使血管硬化、狹
窄、甚至阻塞,這就是動脈粥狀硬化,而出現在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,就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症。

冠狀動脈是專門供應給心臟血液使用的,所以,當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時,就會出現心臟供血不足的
症狀,也就是心肌缺血的症狀,稱為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,簡稱冠心病,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,
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病。最常見症狀是胸悶、胸痛、呼吸困難、臉色蒼白、冒冷汗、眩暈、噁心、
全身無力等,但是有少部分病人,特別是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,並不會感到胸痛,需要特別注意。
如果反覆引起胸痛,即是大家常聽到的心絞痛或狹心症。
治療上,最主要是控制動脈硬化危險的因子,包括戒煙、控制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等,而對
於粥狀硬化本身並無特別針對性的處理,一般就是降膽固醇藥物、降血壓藥物、抗血小板藥物、血栓溶
解劑,或是嚴重時用手術進行心導管氣球擴張術、放置支架、冠狀動脈繞道手術。


中醫方面,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是屬於中醫「胸痹」、「胸痞」、「厥心痛」、「真心痛」、「脈痹」的範疇。
最早的描述見於《黃帝內經.靈樞‧五邪》篇指出:「邪在心,則病心痛」。在《黃帝內
經‧厥病》篇提到「真心痛,手足青至節,心痛甚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」描述了這種發病極快、
病勢極猛的變化。明代著名醫家虞摶所著的《醫學正傳》提到「津液稠黏,為痰為飲,積久滲入脈中,
血為之濁。」則是完全符合粥狀硬化的變化。清末民初的中醫大師阮士怡教授將本病病機定位於「
脾腎虧虛,痰濁凝聚」,稱為「脈中積」更是簡單扼要。病理上性質屬於本虛標實,虛主要為氣陰兩
虛,實主要體現在血瘀’
痰濕、毒邪等方面,「虛、瘀、痰、毒」四者並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密切相關的。

 

中醫針對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治療,是由上述理論結合何來,動脈內皮增生、變厚、纖維化及形成
斑塊的過程,阻滯血脈的病理過程,分階段加以不同治療。
初期:痰濁阻脈,瘀血漸積,此時應以化痰為主,散瘀為輔,一般以二陳湯為基礎方,佐以丹蔘、
三七等活血化瘀之藥。
中期:病程進一步發展,管腔狹窄、血液流變學異常改變時,則多以瘀血為主,痰瘀凝結,治療上
以活血化瘀為主,輔以化痰,一般用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,佐以半夏、瓜蔞,並可稍微酌加理氣藥物
以助血行。
後期:病程發展形成穩定堅固的粥狀斑塊時,痰瘀膠結,凝聚成塊,治療上強調滌痰散結、化瘀通
絡,一般常用基礎方為滌痰湯加桂枝茯苓丸,因有形實邪積聚時間較久,斑塊堅硬難移,應用活血化

瘀藥必歷時較長,因此可加軟堅散結藥物,往往能夠事半功倍,例如牡蠣、夏枯草、鱉甲、天花粉等。

吳先生是屬於後期的階段,因氣虛痰瘀明顯,以黃耆、三七、丹蔘、葛根、益母草、茯苓、瓜蔞、白芍、
黃連、半夏為主要處方,中藥調理大約2個月左右,胸悶、喘不過氣、胸痛等症狀都沒有發生了,在
持續調理半年左右,心臟科檢查發現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已經幾乎完全萎縮,血管狹窄狀況已消失,而
臨床症狀也都不見了。吳先生很高興,他說「原來中醫調理從根本處理,可以完全解決粥狀硬化的情
形,實在是太好了!」

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