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5.01.09
︱點閱數:405

骨髓炎被截肢,傷口又感染了…我不想再截肢啊!

骨髓炎被截肢,傷口又感染了…我不想再截肢啊!

林先生有三高的問題,都有吃藥控制中。一年半前,他因為工作時跌倒,右小腿有一個小傷口持續
好不了,斷斷續續地發炎化膿,到大醫院才知道細菌已經跑到骨頭裡面了,是骨髓炎。


住院清瘡手術好幾次加上使用抗生素,反反覆覆經過一年,傷口還是沒有好轉,在骨科建議下做了
膝下截肢。等傷口好了之後,心情平復了,也裝配了義肢、開始正常生活。
經過半年左右,好不容易適應使用義肢的生活型態,某一天發現套義肢的部位出現了小傷口,附近
也因為摩擦呈現些微紅腫、伴有少許的分泌物。後來,一開始的小傷口逐漸變大,醫院說是細菌感染,
又是骨髓炎,接下來就開始抗生素及清瘡手術的生活,可能是因為糖尿病的末梢循環不好、加上截
肢部位的感覺麻木,傷口逐漸失控。經過3次的清瘡手術之後,醫師說骨髓炎傷口的狀況不理想,有可
能要再往上做截肢。林先生心裡十分難過,朋友介紹來杏儒調理身體,看能不能有所轉機。
林先生拿下義肢、露出截肢部位,拆下紗布的瞬間,灰灰的膿就從傷口深處湧了出來,周圍的皮膚
因為擠壓的關係呈現腫脹樣,膚色也呈現循環不良的暗色,看起來不太樂觀。糖尿病容易造成周邊神經
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,這也是林先生原本傷口循環差及感覺遲鈍的主因,義肢和肢體末端接觸面的小
傷害及疼痛腫脹不容易感覺到,小傷口就容易拖到變成大傷口,細菌也更容易進入深處而變成骨髓炎,
骨髓炎之後局部的循環又會更差,循環更差就更容易使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

深入骨髓腔的慢性骨髓炎,並不只細菌感染的問題而已,更被認為是缺血性的疾病。因為當慢性感
染繼續進行時,細菌進入骨骼深部、骨髓腔的巢狀結構內繁殖,膿液可能積聚在骨髓腔,造成骨頭缺
血並迫使細菌進入血管及骨頭腔隙中。反覆感染的發炎反應,會使局部的肉芽組織會轉變為緻密的疤
痕,而這種血管稀少的疤痕,在感染部位的周圍形成一層無法穿透的障礙,抗生素也很難穿透過去,
加上感染發炎後增生的滲出液會增加骨髓內的壓力,滲出液就有可能會將致病菌帶到骨皮質以及骨膜,
進而造成骨膜上的血液循環遭受阻斷,而使得骨頭壞死。而且,循環受阻之後,正常免疫細胞與抗
生素無法深入感染核心,所以,骨髓炎會導致骨缺血,骨缺血又會讓原本的骨髓炎不易治療,惡性循
環沒完沒了。


林先生患處的慢性骨髓炎傷口呈現循環差的狀態,這時通常都是反覆多次清瘡手術效果不好、抗生
素效果不好的階段,相對於一般感染的紅腫熱痛,就是一種了無生機的感覺,這時就只能透過中醫調
理來突破現狀的困境了。清朝的外科名家王維德,治癰疽主張論陰陽,辨虛實,在他所著的《外科證
治全生集》中,提出治療的三要點:第一為開腠理「腠理開,紅癰解,毒即消,白疽解,寒立愈」;
第二為溫裡「諸疽白陷者,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」、「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,殊不知毒即是寒,
解寒而毒自化,清火而毒愈凝。然毒之化必由膿,膿之來必由氣血,氣血之化必由溫也」;第三為滋
補「氣血不充,不能化毒成膿也……陰血乾枯,非滋陰溫暢,何能厚其膿漿?」這也可以說明,為什
麼有些慢性骨髓炎患者,不論抗生素用多強,效果都是有限。


在明朝的骨外科名著《外科正宗》提到「由瘡潰久不收口,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,骨無榮養所致。
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,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,日後必成此疽也。」明確指出氣血運行對於癰疽
的重要性,這衍伸出中醫最重要的「腐肉不去、腐骨不長」理論,清瘡清除傷口局部的腐爛組織,只
能促進傷口表面的生長,中醫的氣血運行理論則是改善傷口所需要的營養及免疫,有源源不絕的新鮮
氣血,當然長肉長骨頭會更好,新長出來的肉芽組織會把躲藏在深處的細菌推擠出來,細菌就更容易
被我們的白血球殺掉了,這又是一舉數得。
經過2個月的中醫調理,林先生傷口的膿變淡了,開始出現了暗紅色的血水,這代表局部的血液循環
改善了。又經過了2個月左右,血水的量逐漸變多了、膿變少了,開始出現帶血色的分泌物,代表了局
部的新生阻逐漸生長。又經過了3個月左右,基本上沒看到膿了,大多是暗紅或是帶鮮紅的分泌物,傷
口逐漸縮小。大約又是2個月左右,林先生回診時高興地說「蔡醫師!骨科檢查說我的骨髓炎已經不用

擔心截肢問題了,基本上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,骨科醫師還要我好好配合中醫治療呢!」

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