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5.07.24
︱點閱數:241

蝕骨之痛,痛不欲生的痛風

蝕骨之痛,痛不欲生的痛風

張先生因為工作關係,外食、應酬幾乎是例行公事,體檢單上也是早早就驗到了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、
尿酸的問題,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的在醫學中心拿藥控制中。
剛和客戶吃燒烤、喝了不少啤酒,隔天早上起床時發現右腳大足趾出現明顯的腫痛、痛到無法走路,
張先生特地請假到大醫院就診,醫師說是痛風發作,打了針、拿了藥之後回家休息,這應該是他第3
次的痛風發作了。隔天起床,腳還是紅腫痛,張先生在家人陪同下來杏儒看診,他說「蔡醫師!我都
有持續吃藥控制尿酸,但是痛風還是時不時的發作,這次好像比之前都要嚴重,連打針都沒甚麼效耶!
請幫幫我啊!」


痛風(GOUT),痛風好發於成年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,是一種體內普林(purine)代謝異常的疾病,造成
血中尿酸濃度過高,引起尿酸鈉鹽結晶沉積於關節、軟骨、滑囊液、肌腱或軟組織中的疾病。當體內
產生太多的尿酸,或是身體不能有效將尿酸排出體外時,多餘的尿酸就會結晶沉積在關節,造成急性
發炎反應。痛風關節炎跟一般關節炎比較不同的是,常在半夜發作,有超過50%的病人首次發作部位在
單側腳大足趾的第一關節處,也有人會發作在腳踝處,甚至有些很嚴重的人會發作在膝蓋、手肘,甚
至耳朵,通常都是單側、不對稱性的發生。
根據統計,台灣發生痛風的年齡層逐漸下降,比起西方國家更為明顯。而且,台灣成年男性約4到5
位就有一位尿酸偏高,大約至少有200萬以上成年人是尿酸偏高。高尿酸血症雖會導致痛風的機會增加,
卻不代表高尿酸血症就一定會出現痛風,大約有9成的高尿酸血症病人並不會引發痛風,而且急性痛
風發作時約有3成的病人尿酸會落在正常值,因此我們常說尿酸正常不代表病人沒有痛風,但是有痛風
就一定要治療,因為代表你的身體一定有尿酸的問題存在,因為高尿酸除了關節炎之外,還會誘使血
壓上升,產生各種心腦血管疾病,也會造成代謝症候群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結石甚至腎衰竭等危機。

 

中醫方面,「痛風」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中醫古籍裡,因其疼痛來得快如一陣風,故由此命名。
古代又稱「痛痹」,明朝醫家虞摶所著《醫學正傳》云:「夫古之所謂痛痹者,即今之痛風也。諸方
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,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,如虎咬之狀,而以其名名之耳」。而痛風的中醫病機,元
朝名醫朱丹溪的《格致餘論》提到:「彼痛風者,大率因血受熱,已自沸騰……或坐臥當風,寒涼外
搏,熱血得寒,污濁凝澀,不得運行,所以作痛,痛則夜甚,發於陰也」,認為內因為血熱,外因為
風寒濕,內因在先,外因在後,外因在內因生變的基礎上,血熱得寒,污濁凝澀而發病,這也確立了
後世醫家對痛風的治療方針,乃本虛標實之證,是臟腑積熱,內伏邪毒,加之勞倦內傷,飲酒飽食,
膏粱辛辣等外因,導致熱毒氣從臟腑出,攻於手足,手足則灼熱赤腫疼痛也,主要累及脾腎兩臟。


中醫治療方面,除了依照病人體質的辨證之外,也可配合病程發展的分期論治。
急性期:以盡快控制關節炎症為主要目標。
1. 下肢關節紅腫熱痛、拒按、觸之局部灼熱、得涼則舒,部分還伴有發熱、口乾、心煩、舌
紅、苔黃膩,多屬濕熱蘊阻證。以清熱利濕、通絡止痛來治療。常用處方:加味四妙散。
2. 關節腫痛,屈伸不利,風邪偏勝則關節遊走疼痛,濕邪偏勝則肢體關節重著疼痛,痛有定
觸、肌膚麻木不仁,舌淡苔薄白或白膩,脈弦緊或濡緩,多屬風濕痹阻證。以袪風除濕,
通痹止痛來治療。常用處方:薏苡仁湯加減。

緩解期:以控制尿酸、平衡代謝為主要目標。
1. 痛風石、僵腫畸形、見漬流脂濁,舌淡胖或紫暗,苔薄白或白膩,脈弦或沉澀,多屬濁毒
瘀滯證。以瀉濁化瘀方加減。
2. 身體乏力困倦、四肢不溫、腰膝痠軟、足跟疼痛、舌淡苔薄白邊有齒痕、脈濡細,或是無

明顯臨床症狀者,多屬脾腎兩虛證。常用處方:健脾利濕方加減。

張先生來就診時,呈現的是急性的紅腫熱痛為主的階段,也就是急性期,屬於濕熱蘊阻證型,處方
以黃柏、蒼朮、牛膝、薏苡仁、土茯苓、萆薢、地龍、車前子為主來調理,大約經過3~4周左右,紅腫
熱痛減退,轉變進入緩解期,接著以濁毒瘀滯證來治療,處方以土茯苓、萆薢、薏苡仁、黃耆、雞血
藤、赤芍、澤瀉、牛膝、桃仁、山慈菇。後續又經過大約2個多月的調理,曾經發作過、腫痛過的部位
已經逐漸恢復原有型態,又經過大約一年的穩定調理及追蹤,張先生原本動不動就腫痛的發作頻率已
經消失,醫院抽血檢查的尿酸數值也呈現穩定在標準值內,他來回診時很高興「原來中醫也可以調理
痛風啊!效果很好耶!」
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