咳嗽、疲倦竟然是心臟衰竭,不治療恐致死
李先生有輕微的糖尿病、高血壓,都有吃藥控制中,雖然已經聽從醫師的建議了,菸和酒已經減量
卻是戒不掉。
年底感冒之後,除了持續有些咳嗽和疲倦,其他倒是都好了。又吃了將近兩個月的咳嗽藥,咳嗽並
沒有全好,反而疲倦、呼吸不順更明顯了,後來因為呼吸喘被家人送到醫院急診,才知道這些症狀都
是和心臟衰竭有關。出院之後,李先生持續在心臟科追蹤控制心臟衰竭的問題,也做了心導管的治療,
不過,症狀時好時壞,還昏倒了兩次。
面對時好時壞的病況,三不五時的不舒服,在徵得心臟科醫師的同意下,吳先生決定找中醫來好好
調理身體,心臟衰竭好不了,至少讓生活品質好一些,在朋友介紹下來杏儒找蔡醫師。
心臟衰竭,是一種持續性、進行性的疾病,是指心臟因為結構上、或功能上的異常,造成心臟輸出
血量不足,無法供應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。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倦、虛
弱、心悸、手腳冰冷、尿量減少、頭暈昏厥…等,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、呼吸困難、端
坐呼吸、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、異常咳喘、下肢水腫、夜間頻尿、腹水、黃疸、右上腹疼痛(肝鬱血腫
大)…等症狀,但是,還有很多人不自知是因為沒有明顯的不舒服,這才恐怖!
根據統計,台灣心臟衰竭的盛行率大約是1-3%,總人口換算下來,大約有70萬人罹患此疾病,但是
根據就醫紀錄來看,可能有約40-50萬人是未被診斷出來的,尤其是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,完全不知道
自己處在危險之中。根據台大醫院在金山地區的長期研究,國內心臟衰竭的盛行率甚至是達到更高的
3.5~5%,換算下來,可能高達125萬~130萬人患有心臟衰竭。台灣每年大約有22000人因嚴重心臟衰竭
住院,如果沒有好好治療,3個月內再住院率可高達45~50%,一年的死亡率大約是33%,而五年的死亡
率則是高達50%,比癌症還要高。
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主要包括年長者,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患者,以
及曾有心肌梗塞、心臟瓣膜疾病、心肌病變、動脈硬化、心律不整等心臟相關疾病病史的人,其他還
有甲狀腺亢進、睡眠呼吸中止症,以及抽菸、肥胖、缺乏運動、長期壓力過大等生活習慣也會增加心
臟衰竭的風險。
中醫方面,是屬於中醫「喘促」、「心水」、「心痺」、「心脹」、「心衰」等範疇。在中醫古籍
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痺論》中提到「脈痺不已,復感於邪、內舍於心……心痺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
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。」這是最早的描述,指出由脈痺發展而成心痺病,常有心煩心悸、脈澀
等症,並且病情可能猝然加重,出現「暴上氣而喘」。
心臟衰竭的中醫病機是本虛標實,心陽虧虛為本,瘀血水停為標。心主血脈,血脈運行全賴心中陽
氣的推動,正如明代著名醫家李梃所著的《醫學入門》提到「血隨氣行,氣行則行,氣止則止,氣溫
則滑,氣寒則澀。」心陽虧虛,鼓動無力,血行滯緩,從而出現心衰。而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‧素問
‧生氣通天論》提到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」心屬火,為
陽中之陽,人體生命活動有賴於心陽的溫煦,心衰就是因為心陽氣虛,功能不全,血脈運行不暢,以
致臟腑經脈失養,功能失調。
歷代醫家所言的心贓衰竭證候,多與「水飲」有關,例如《內經‧逆調論》提到「夫不得臥,臥則
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。」是形容水飲射肺為喘。還有《金匱要略》提到「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
得臥,煩則躁,其人陰腫。」是形容水飲溢於肌膚而為腫。由此可知,水飲氾濫是心臟衰竭中十分重
要的環節,與心腎陽虛一起構成主要關鍵,而陽虛水泛而發生的喘、悸、腫諸症,和現代觀察到心臟
衰竭的臨床症狀相符。
李先生以咳嗽、呼吸不順、疲倦為主要症狀,另外還有心悸、腳水腫、胸悶胸痛、頭暈等症,加上高血壓、
糖尿病,及因為心血管疾病做過心導管治療,中醫辨證上體質是屬於心氣虧虛、血瘀水停。使
用黨蔘、生黃耆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桔梗、青皮、陳皮、川芎、赤芍、丹蔘、茯苓、車前子、澤瀉為
主來調理。大約經過4週左右,疲倦、胸悶、呼吸不順、咳嗽都有明顯好轉,腳的水腫也開始也進步了。
接下來進入更深層的調理,針對因為長期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氣滯血瘀來處理,
並溫養心氣,生黃耆、桂枝、淫羊藿、法半夏、川芎、當歸、枳殼、陳皮、炙甘草、煅龍骨、煅牡蠣、
生地等等藥材,沒有使用強力的活血藥,也沒有使用強力的補陽藥,也沒有使用強力的利尿排水藥,
就是單純來使身體機能改善,心氣充足自然瘀滯皆散、水濕痰飲自除。大約經過2個月左右的調理,李
先生來回診時很高興,他說「蔡醫師!我最近一個月都沒有發作了,體力及精神更是好很多了,中醫
調理真的是很神奇呢!」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